近些年局部战役的迸发使得战场上年青战士战伤截肢的人数剧增。这些患者在伤前都是高活动量的人群,术后也希望恢复术前的运动水平,现阶段的假肢技能现已能为保存膝关节的截肢患者供给挨近人体正常肢体的运动功用,但对超膝截肢的患者,现在佩带假肢后的整体功用仍不能和健侧肢体比较。研讨报导以为,经股骨截肢术后剩余肌肉数量,股骨的轴线方位,残肢长度及假体佩带的舒适性等均或许对患者术后的运动功用发生影响。现在有研讨报导截肢术后患肢和健肢之间不太不对称,但受限于归入研讨患者的数量问题,对残肢长度和残肢轴线对患者术后步态影响现在仍没有相对精确的数据报导。近来美国学者完结的对经股骨截肢患者术后残肢长度和轴线对步态影响的研讨报导处理了上述问题。
研讨共归入26例战役上后行为股骨截肢医治的患者。测验患者截肢术后佩带假体24月内的步态水平(24月时刻点挑选的根据是:在截肢佩带假肢24月后,患者状况现已根本安稳,不需求在指导下进行严厉的恢复训练)。
记载患者的年纪,身高,体重,并行规范站立位X片查看。从站立位X片上丈量患者股骨轴线视点(在正常人群中,该视点时股骨内收9°),剩余股骨长度(丈量:从大转子顶级至剩余股骨最远端),一起丈量对侧健肢的股骨长度(丈量:从大转子顶级至股骨内髁关节面水平),核算剩余肢体长度比率(residual limb length ratio)。患者步态剖析则经过运动捕捉相机体系,该体系包括23个独立的相机,并在人相应骨结构标志点上放置符号物共61个,记载人体运动过程中的时空参数,髋关节,骨盆,躯干等的运动力学。
将患者依照两种计划进行分组区分:第一种计划,剩余肢体长度份额分界为67%±10%组,即<57%(10例)及>57%组(16例);第二种计划,剩余股骨外展视点,以0°角为界,剩余股骨外展,视点小于0度(16例),剩余股骨内收,视点大于0度(10例)。以上两种计划进行组间比较。
研讨成果显现:
人口统计学数据比较:按剩余长度率分组,除患者年纪有所差异外,其他无明显差异;按股骨轴线视点分组,除高度有所差异外,其他无明显差异。
患者自我挑选的行走速度,剩余患肢长的组别要明显高于短的组别(1.37 VS 1.22,P=0.004),剩余长度比率和行走速度出现中度相关性(r=0.550,p=0.004),但两组患者在步长,步宽,站立姿态,摇晃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表1,2所示。剩余肢体比率小的患者,骨盆及躯干矢状位及冠状位运动廉价增大(表3)。躯干向前歪斜(r=-0.683)和侧方委曲(r=-0.628)和剩余患肢比率出现明显相关性。一起剩余肢体比率小的患者骨盆歪斜(p=0.001)和歪斜偏移度(obliquity excursion,p=0.006)更严峻。不同组间的假体髋部外展度也不同(p=0.04)。
表1:剩余股骨长度比率组时空参数比较
表2:股骨轴线方向组时空参数比较
表3:剩余股骨长度比率组躯干,骨盆,髋关节运动动力学参数比较
剩余股骨轴线和剩余患肢长度比率间有明显相关性,剩余患肢越短,外展越多(r=0.658,p<0.001,图1)。而剩余股骨轴线组间比较,只要健侧髋委曲(p=0.047)和外展(p=0.007)有明显差异,表4。
表4:剩余股骨轴线方向组躯干,骨盆,髋关节运动动力学参数比较
图1:剩余股骨轴向方向和剩余股骨长度比率的联系
研讨者以为:本研讨证明,剩余患肢较短,股骨轴线外展较多和患者术后较多的步态目标反常相关,如行走速度减慢,骨盆和躯干行走时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歪斜增加等。剩余肢体长度和躯干,骨盆动力学明显相关,和行走速度中度相关;剩余股骨轴线方向和健侧髋关节外展偏移相关。发生上述不同成果的原因,研讨者剖析是因为肢体长度越长,髋内收肌肉,主要是大收肌的附着越多,对立外展的肌力越大,肢体约挨近正常轴线方位,躯干和骨盆地点运动中所需求代偿的功用也越少,运动力学越挨近正常,这在本试验中得到了证明,剩余肢体越短,外展视点越大(r=0.658,图1)。因而主张一切手术医师,在患者无法防止截肢的状况下,应尽或许的保存多的肢体长度,而且重建内收肌群肌肉附着点。
Transfemoral amputations the effect of residual limb length and orientation on gait analysis outcome measures